WAAP回放 | 立冬日,与陶艺家可可抟土制器&无想茶会
陶艺家可可的工作室位于一个安静的艺术园区,上下两层的空间如可可本人一样,质朴、天然、大气。一层是陶艺工作室,据说是第一次对公众开放,由可可亲自带领这么多人一起制陶。一张大大的木桌占据了大半空间,若干架子贴墙而立,满满当当的摆放着可可的各种陶艺作品。
立冬这日,WAAP!歪谱俱乐部带领会员来到陶艺家可可工作室,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迎接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冬。这是ART POWER 100 今年的第19场活动。
抟土制器
亲手做专属陶杯
可可是西安人,蒙古族,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洒脱大气,而数十载的制陶生涯又让她平和、从容;时而爽朗大笑,时而耐心讲解,在场的嘉宾无不被感染,投入到这场愉悦的手作之中。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做一个杯子要80分钟时间是不是太长了,当真正开始做时才发现简单的并不简单。就拿制作方法来说,制陶的方法多种多样,这次可可教大家的是手捏的方法,看似简单,却最考验功力。
当每人拿到一块可可提前一天准备好的泥团开始揉捏,心中带着疑惑也带着期待——我真能把这块土能做成一个杯子吗?
可可说,泥土具有极大可塑性,可以无限做成你想要的样子,一个好的作品,即使看起来粗犷,但其实每一步都很到位,这与手捏的力度、速度密不可分。
在做的过程中,可可着重强调了一个杯子的口沿就是它的表情,所以口沿部分的泥要留出一定的量,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当把泥团捏成一个蘑菇形状,开始打磨口沿时,大拇指向上提拉,其余四指向下同时带着力度;再轻轻的转动杯身重复动作,转动的角度要小,才能保证口沿的均匀。
如果这时有指甲的划痕划到杯壁也不用着急蘸水去抹平,因为如果水太多泥土就会变软变薄。做的时候看不出来哪个地方的力量,但经过高温,水多的部分便会裂开。
大家专心的听,认真的做,还不时相互交流点评两句,也偶有传出一两声惊呼,如“水加多了怎么办”、“老师快来帮忙补救一下”……
当最后的作品完成,大家郑重的标上记号,写上自己的名字,期待它经过干燥和高温烧制后最后出炉的样子。
无想茶会
与君共饮三道茶
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的日常中所发现的宇宙与大自然的秩序与规律。它关乎物候、气候与时候,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节气既是时间的告知,也是精神和文化回溯的触点,某种意义上,节气栖息了人们的诗意和浪漫。
今天立冬,古语讲,万物立冬收,冬日不仅藏起谷物、保暖身体,亦潜藏生机,孕育春晓。让我们借由“无想”茶会,收拢思绪与念头,愿每个人都在这个当下能对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做一次整理。
每一个开始都是郑重的,立冬,冬安。
——宏芳
体验完抟土制器的乐趣,大家来到二楼。立冬之日,一场由可可女朋友们精心准备的无想茶会即将开始。
茶会名“无想”,是可可的先生徐天进教授题书。初看“无”字直觉如大木参天,枝桠张展入云际,又如数数根芽入大地,遒劲而持稳。查阅资料方知此“无”是金文写法,得自青铜器铭文,古人持花枝祝祷吟唱谓“无”。这样“无想”,妙入神。
古代立冬时节有点炭、品茗的习俗,茶人晓玲女士也特别准备了炭炉,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雅致情趣。三位茶人早已在长长的条桌前安坐,等候大家入席。宏芳女士特别为茶会手写了一段祝辞,为大家娓娓道来,绵密情意令人感动。
“无想”茶会的三道茶:
2015年的双井宁红
2019年的岩茶雀舌
2014年的熟普加新桂

大家品着茶,一一分享了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老者笑容慈祥似返璞归了真,职人则在迥然的相异里享片刻宁静。每一个开始都是郑重的,在这样一个温暖而有仪式感的场域里,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
精致茶点
茶菓子现场制作
如果说抟土制器是由粗犷到细腻的艺术,这次茶席的茶点则堪称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吉文化工作室不仅专为本次立冬茶会设计了两款梅与菊的点心,还为每位嘉宾现场制作了一颗馅料考究、外形精美的茶果子。
意犹未尽
短短的一个下午,我们手温陶泥,塑器体悟;无想茶会,滋养身心。这个立冬过得分外有意义。夜幕降临,大家在依依不舍中道别,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如宏芳女士所言,美和好就是这样:一个人的善意遇见另一个人的善意,一个光点触及一片光明。
特别鸣谢
合作方:可可陶艺工作室
支持方:一直播、颜秀直播、今食菓集
出品人/ 马继东
主编 / 尹菱
——
责编 / 周宸伊
编辑 / 阿爽、瑛子、雯雯
实习编辑/ 贾增烨
实习设计:芷君
——
特约撰稿人
谢媛 (上海驻地)
黄梅 (欧洲驻地)
——
监制 / 舒剑
首席运营 /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