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设计丨这个让人“眼前一黑”的幼儿园如何成为乡村一老一小的第二个家


北沙幼儿园所属的江苏省阜宁县辖区位于苏北平原,水域星罗棋布,树林与耕地交错排布,村落散落其间。



北沙幼儿园 ©吴清山



2018年,北沙幼儿园悄然落成,成为村庄景致中点睛的一笔。



北沙幼儿园 ©吴清山




1


不被看好的设计方案——“你们盖的新房子怎么跟原来的房子差不多?”

 

北沙幼儿园在江苏教育局高质量学前教育工作的推动中诞生。最初,老青砖和白色灰泥校舍的建设方案并不被教育局认可:“你们盖的新房子怎么跟原来的房子差不多?”

 

早在调研期间,设计团队就发现当地的幼儿园基本是三层楼加一个小院,水泥地、鲜艳的墙面、夹杂卡通元素,夺人眼球但是毫无当地特色甚至突兀。


融入乡村肌理_手绘



在幼儿园空间状态习惯性认知的背后,北沙幼儿园的朴素没有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甚至像建筑设计师董灏戏称的那样——“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是眼前一黑”。

 

董灏在别人的质疑下依然坚持了北沙“村庄里的村庄”原本定位,朴素的背后深藏的是“归属感”,设计团队希望通过教育空间的营造把自然的天性归还给孩子们,让他们依然可以亲近大自然,当走出家门走进校园得到一个更自由的天地,而非禁锢的场所。



   孩子们在北沙幼儿园 ©吴清山



从“村庄里的村庄”出发,董灏以“建筑与村落自然环境融合”、“儿童教育空间营造”、“空间的社会性”三个层面来营造北沙幼儿园。我们所见到的北沙幼儿园是立体的、完整的,少了许多设计者的一厢情愿,更多的是对于使用者真正的善意。

 

“这个空间为村落里的行为方式提供更好的模式,我们不只是要建造一个幼儿园空间,反而希望通过这个新的建筑设计激活更多乡村生活。”

 

幼儿园建成之后,果然成为村里一个更有向心力的活动中心。现在,村民亲切地称其为“第二个家”!



与村内房屋相呼应的外形设计  ©郝洪漪




2


我们塑造空间,空间塑造我们的行为

 

乡村建筑并不能一味模仿城市建造模式,大体量的单体建筑只是为了满足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需求而生。而面对开阔的乡村环境,北沙幼儿园采取了拆分式的“组团式建筑”,若干“小屋式”结构分解了幼儿园所需的总建筑体量,并以一片多功能的户外活动场地将每栋“小屋”集结在一起,分散而又发生着链接。



组团式“小屋” ©吴清山

分析图



二楼采用连廊设计,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孩子们走出教室即能追逐玩耍,真正地跑起来。同时步道连通着各个区域,可以通过连廊周边的楼梯下到一层庭院里面,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空间带给他们的活动自由,无论从自主意识还是启发潜能。

 

从扶手到楼梯高度都是经过特别考量,为孩子而设计,从而鼓励他们嬉戏玩耍。“如何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互相接触,共同接受学龄前教育,相互认识、嬉戏玩耍。这是我比较重视的。”



起伏多变的屋顶  ©郝洪漪



幼儿园的屋顶被做成不同角度的坡形,可以更多地支持空间的灵活性。远远地望过去,起伏错落的斜屋顶房子与周围树林、村庄肌理协调一致,又灵活跳脱,是自然的有机生长。

 

置身二层平台,目之所及是高高低低的坡屋顶,孩子们仿若身在山谷其中,树冠也几乎触手可及。视角的小小转变,能使孩子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拓展他们日常的空间体验。



 二层平台区域 ©吴清山



在这里,“孩子”是空间的主角,他们的所有需求引导着空间成为该有的样子,董灏归结出了“即兴”、“混龄”、“留守儿童问题”几个关键词,以此作为建造的线索。“如何把自然资源变成教育的一种,甚至是教育的一部分,一个重要部分,这是我作为建筑师需要思考的。”

 


 

3


建筑为人服务,而不能抢了人的需

 

为了做好儿童教育空间,整个设计团队对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行为学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帮助建筑设计师超越建筑去看人类的状态,对于他们来说,作品最终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建筑里面使用人的行为和他们的生活。



绘画教室 ©吴清山


 

屋顶不同角度的坡形让二楼室内部空间区别于常见的方盒子状态,形成不规则的内部构造,作为绘画教室、手工教室,这种形态的异化带给孩子们的是多样性的启发,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发展。

 

“我们塑造空间,空间塑造我们的行为。我认为,一味营造出某种童话卡通空间反而对激发儿童探索世界、独立思考,是一种束缚。儿童需要一个灵活多变的空间,而不是一个具象、人为而刻意的环境。” 



每栋“小屋”底层开设了多处相互对望的方窗,形成通透、有趣的室内外关系 ©刘敏玲

北沙幼儿园与周边环境  ©郝洪漪



北沙村也像大多数中国乡村一样,经受着工业高速发展、超级城市、消逝的乡村层层考验,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在这里接送孩子的也大都是家里的老人。从“幼儿教育”聚焦到“留守儿童教育”,董灏试图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幼儿园的生活方式,发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

 

当村里的老人来到幼儿园接孩子、闲谈、运动,自然地将“老人”这一角色与空间相结合,赋予幼儿园教育功能之外的村庄活动中心功能。



孩子们在北沙幼儿园 ©郝洪漪

村民在北沙幼儿园   ©郝洪漪



北沙幼儿园代表了乡村教育空间的一种新模式,创立了真正属于乡村儿童的教育空间,在这里设计团队真正关心的是孩子们的文化认知与自信心的建立,这也许正是打动所有人的地方。


设计团队已在阜宁县相继完成了北沙和硕集两所幼儿园,它们与当地环境、文化相结合,它们共同是为孩子而建,揭幕乡村儿童教育的良好开端。



硕集幼儿园 ©吴清山

一老一小一村一园  ©吴清山



“从做设计师开始,我就非常重视如何通过建筑设计空间建构一代人心理发展以及自我文化认知,从而建立孩子们的自信。” 


设计师董灏一直坚持做儿童教育空间,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始终通过实践坚定着初心——为孩子而设计。“做设计,我们更多关心是对社会的影响。我们一直坚持做教育空间,同时有办公空间、商业空间,每个设计都是秉承了以上思路。教育是一个最能够体现如何影响人的发展,如何影响人在社会里边行为方式的一个行业,我们也希望获得更多教育机构的认可,为教育事业出更多的力。”

 


北大朝阳未来学习: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空间,营造出以学生为中心,去权威化的教学环境 ©王子凌

郑州索易儿童成长中心:巧妙运用了成人与儿童的差异,同一游乐管道在成人与儿童的视角里是截然不同的 © Crossboundaries


一土学校将台路小校区:空间功能上的灵活与互动,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 © Crossboundaries





项目信息

建筑师:Crossboundaries

地址:北沙村,阜宁县,江苏省,中国

合作人:Binke Lenhardt(蓝冰可), 董灏

设计团队:Tracey Loontjens ,Alan Chou(周业伦),Andra Ciocoiu,郝洪漪

客户:江苏省阜宁县教育局

建筑面积:2815.4 m2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郝洪漪、吴清山、刘敏玲、CROSSBOUNDARIES


董灏 DONG Hao

创新思考者,Crossboundaries合伙人及联合创始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获得建筑学硕士。2003年任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负责10年BIAD国际工作室。2005年作为合伙人建立Crossboundaries。

善意的设计:启发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董灏



鸣谢

Crossboundaries






出品人/ 马继东

主编/ 尹菱

——

责编/ 阿爽

编辑/ 瑛子、雯霖

实习编辑/ 贾增烨

实习设计/ 李芷君

——

特约撰稿人

谢媛 (上海驻地)

黄梅 (欧洲驻地)

——

监制/ 舒剑

首席运营/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欢迎提供“善意的设计”案例


2019年11月1日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