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访问丨杨飞云: 左边图像时代,右边观念艺术,写实油画的空间还有多少?

艺术家杨飞云


在传教士将油画引入中国的二三百年间,中国油画的生根发芽经历了诸多阶段。如果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等艺术家算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开拓者,那么到杨飞云这里应该是第四代油画家了。早年在央美毕业留校后,杨飞云与陈逸飞、艾轩、王沂东等同代油画家坚守了新古典主义的写实画派。在这条路上,他一直没有游移过。写实油画寄托了杨飞云理性精神与生命的高贵,也证明了他在油画创作上的能力和实力。



中国油画院


从2007年开始,杨飞云开始组建中国油画院。从受众角度来说,杨飞云一下子脱离了媒体视野,潜心实践自己的油画教育,更准确地说,他为诸多探求油画艺术真谛的一个群体营造了一个像中国古代书院一样的场域——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很多学生来了便不想离开。


从一个厂区到现在容纳博物馆、美术馆、陈列厅、创作室、教学基地为一体的油画院,从不断推出的写生展、临摹展、“寻源问道”艺术家个案研究展以及每年组织的各种写生、博物馆临摹活动等等,杨飞云在这12年中,可谓是呕心沥血。



展览《写生见性》现场与作品《爱山图》


今年6月份,杨飞云个展《写生见性》与观众见面,展览中凝聚了他早期的经典作品、博物馆临摹作品,同时更将他近10年写生的风景画展出交流。这对于艺术圈专业人士来说,都是难得的一次机会。


作品《爱山图》是展厅中心位置的一张巨作。这幅大型油画是杨飞云在青海扎尕那地区写生回来后创作的作品,前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这幅画里,杨飞云试图将中国“与天地同在”的山水精神在油画创作中做一次崭新尝试,他希望作品可以焕发出中国文化超脱世俗的神性光辉,给人以希望。从观展感受来看,这幅画做到了。


爱山图  200X400cm  2016年


与杨飞云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身上带有强烈的使命感,这使得他无法停下已经行进的脚步,这使得他面对观众读者,会不厌其烦地将艺术精神进行通俗、精准、朴实地传达,这使得他并没有囿于自己的象牙塔,依然保持着面对时代变化而积极开放的心态。


在中国文脉渊源的长河中,杨飞云就像是一位古典艺术精神的布道者,同时也是一位链接传统与未来的撑篙者。



杨飞云在他的工作室



写生是绘画的一种恩赐。它使我们变得更加虔诚、纯真和更加热爱生命。

——杨飞云


ART POWER 100: 当下图像时代,写实油画的意义或价值在哪里?


杨飞云:其实写实绘画的危机恰恰是过去了。图像是可以清晰瞬间地反映事件的,这是照相机的功能,是物理功能。现在年轻人拍图片太容易了,太方便了。他拍了以后,也不用去写生,不用去观察。但是人的观察是什么体验呢?艺术绘画不可能把每一个细节都看进来。他只关注他要看的东西。固定在那里了,现实是动的,得去提炼,必须选择捕捉。


天性使你感兴趣的和我感兴趣的不一样。当你感兴趣的时候,你观察、体验、关注、捕捉,选择、概括。这些表达是你的情感审美和你的悟性,是从生命里流出来的。这些完成以后还得在手上表达出来,所以心、眼、手这三部分高度的合一,才能够创作出一张画来。


写实绘画发展到今天,如果被照片全代替,就等于说,达芬奇的画就是给那个时代的人照了相片,这样理解太浅了,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都没了。绘画中的写实,并不是很物质性的或者是生活性的真实,而是艺术家靠悟性、靠天性表达出的一种灵性。



《写生见性》展览现场  2019年


 

ART POWER 100: 您最近的展览《写生见性》中,有不少在博物馆里的临摹作品,您觉得临摹对艺术家成长有什么样的意义?


杨飞云:这就好像各种各样的菜式做法都教了,但是你没吃过真正一流厨师做好的那个,比如说京酱肉丝,你都学了,你也不断地在炒这个菜,但是你没吃过最好、最上层的口味,就无法体会其中的妙处。但是你要创作,要把那个感觉表达出来,必须通过临摹,它才能够解决问题。因为那个已经成为人类经典,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



杨飞云临摹伦勃朗《红衣老人肖像》



 

ART POWER 100: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估计不会像您这一代人那么刻苦了吧?


杨飞云:艺术啊,刻苦其实谈不上,还是一个热爱程度。现代的小孩们兴趣点太多,生活的这种干扰也比较多。其实现在小孩的灵性、悟性很高,条件极好。但是艺术这个东西相当于修炼一样,是生命悟性的一种升华。就好像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一样,它是一步一步累积,而不是知识面越多就越好。


如果单说这个知识面,有些十几岁的小孩,他每天阅读的东西、知道世界上的知识比我一个六十多岁人知道得多多了,这是他们自信的部分。但是人除了有自信的需求,也有审美的需求。审美需求的进步并不是技巧的累积,而是生命悟性的升华或者是开悟吧。我们现在读孔子、读老子,觉得怎么那么高,甚至有些部分可能丢掉了,因为不重视这块。



临摹、创作中的杨飞云



事实证明,不真的东西不能感人,不善的东西没有价值,不升华到美的东西就不是艺术。美是心灵的愉悦与精神的升华,是修养中的修养。

——杨飞云


 

ART POWER 100: 您一直挺关注古代的书院教育,油画院建造中是不是沿用了书院的体制呢?


杨飞云:我上学就在中央美院那个老校址,不是书院,但是它给我留下一个情结——大院情结,最主要的是老先生都住在那个院子里,或者住在周围。甚至像艾中信先生、冯法祀先生、戴泽先生成天在那个院子里画画,李可染、吴冠中也来做讲座,詹健俊先生就住在我们学生宿舍楼旁边那个楼里。你真的会觉得那个院子就好像一个书院一样。中国有很长时间的书院历史,一些真正的大人物都是来自于书院,就有点像庙堂。他们生活上是比较朴实的,靠自己的劳动衣食自足,但是会把外面的学者请过来论道、讲座,教学相长。在中国,书院是儒家的一个创举。王阳明最后都是成天讲学,成天跟弟子们在一起。


所以在油画院,还真的很想把这个地方弄成像老美院一样,里头有展厅,也有讲座,还有创作的地方,老师也呆在这周边。大家除了来这儿学到知识,还应该被这个环境感染,进入不断探求的状态。这就叫传承,就是一批人一代一代地这样积累。你要是单独的一个人或者单独拉出去一拨人把这个切断,传承的这块没有,那你马上就回到原始,起点就低了。


1994年和画家朋友们

杨飞云与学生们在一起




ART POWER 100:书院的目标就是因材施教,树人,那您在个性教学方面有什么样的方法?


杨飞云: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发挥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有关他的天性和他在艺术悟性的独特性,应给予很强的鼓励,不断地让他进入到自己情感、自己的兴趣中。我们老师尽可能在这个依托点,给予一些原理系统的知识,把他们引导到大师面前。必须要看古代经典,让他自己去读,自己去看。总之,油画院教学一个不能脱离经典,第二个不能脱离研究观察自然。脑子太活,不守法,实际上最后害了他。


ART POWER 100: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必备的特征吗?


杨飞云:艺术家的个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父母给的,实际是独一无二的天性。但是要看它发挥在什么地方?就像米开朗基罗的个性很强悍,很有力量,或者可以当个土匪头。但是当他追求人文精神,在人类共识的价值上发挥的时候,他就成了米开朗基罗。


如果你画得本来很有个性,但你画了一些三四流的作品,那你的个性再强也没用,你还是个三四流画家。那你的个性再柔和,再温和,如果水平一流,就是一流的艺术家。米勒画画就很朴实,但是他的境界审美太高。所以说人是有限的,世界是无限的,或者说艺术是无限的。他这个有限性就是看他是不是追求了无限。



《写生见性》展览现场  2019年


我教你的不是一种我的样式,而是我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于学生有益的规律性的东西。我和你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人,画面自然会泾渭分明。你大可贴着规律来学我的,学其他老师的,学一切比你画得好的、当下的、历史上的画家的优秀的东西。这样你才能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使画画成为一件有兴趣的事。

——杨飞云



ART POWER 100: 个性形成艺术风格后会不会也会变得程式化?


杨飞云:风格应该是自然形成,水到渠成。如果刻意的追求便是一种样式,可能符号性很强,但是他的艺术会不感动。现在有些画展一整个展厅差不多是一个风格,艺术家认为在强化他自己,说任何事的时候都在自己的腔调里面,这样的话其实阻挡了很多事情。


风格是一种天然的味道,是一步一步地积累,那个味道应该是发展到了高处自然形成,只有体会才能感知。比如说梨子好吃,显然和苹果不一样,和这个杨梅不一样,但是不能单纯说它甜和脆吧。


一个艺术家,只要是非常真诚,他每一天都应该打开自己去拥抱这个世界,拥抱这个绘画,以一种热爱全息地投入。每一张画都有每一张画的独创,但是风格隐含在里面,需要观众体味。



中西交融   220x185cm  2015年

安然  200x120cm  2012年




ART POWER 100: 就像看到您的风景写生作品,依然能看到画中表现出来的质朴、浓郁、深沉。


杨飞云:一个画家虽然画东画西画南画北,画来画去,实际在画自己的自画像,除非这个画家不真诚,或者这个画家目的性很强,拿艺术换取别的目的。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的艺术,一定是画如其人的。


比如说,我画了很多风景,看起来有一些地域上的特点,但是我去画的时候,可能还是有我一致的东西。如果外头没有太阳的时候,我就不想画了,不激动了,这个和从小生长在北方有点关系。比如说一看到破房子、小院子,有一些农村的人文、景观,我就激动得想画。


ART POWER 100: 毕加索有一句话,本来我是想成为一个画家,却没想到我最终成了毕加索。


杨飞云:贡布里希也说过一句话,大家今天来看艺术,其实没有艺术这回事儿,只有艺术家。



渔村 14x19.5cm 1981年 

塞纳河三角公园   41x33cm  2000年

古村朝阳    45X60cm   2018年



至于创造性,我认为它其实是一种自然的生命流露。从历史的观点看,求变、求新是一个人的本质。它是一种生命的原动力,是一种天生的心灵秉赋。你只要是在用心地画画,你就是在一种创造的状态里。创造其实是一种选择和发现的结果,决不是另来一套横空出世的东西。

——杨飞云


ART POWER 100: 您最近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杨飞云:我刚从意大利回来,觉得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太伟大,光彩照人,达芬奇、提香、拉斐尔,他们绘画里反映出来艺术家的真诚不单单是老实的真诚,而是一种敬虔的状态,好像在和真理或者上天对话,他们尽了全部的努力去探求,都是大智慧的人。


而中国绘画中,比如说宋代的绘画,它的支撑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所以那时候研究自然,范宽就住在太行山,真是行万里路,游走着体验,最后画出了《溪山行旅图》。即便我们坐着飞机看,都不可能看全那样的山水景象。因为山水已经化进范宽心里,和大自然通了。我的创作还是会秉承这种古典的精神,去画中国的现实、中国的山水自然或者说画中国人怎么能够到达那样的一种境界,而不是那样的一种表现效果。


ART POWER 100:其实您生命的根性里,中国文脉扎得很深。


杨飞云:油画面临的东西,实际上我们从西方拿来只是一种样式,一种材质,或者一种表现方法。那么它在文化上强烈的表达要有人文精神的表现。所谓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文化,最根本就是在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是与自然融合,与人融合,它是以人为主的。比如中国人去画风景,文人写意画的笔墨会自然不自然地融进去。最重要的还是今天中国人的情怀情感和这种胸怀和格局。达到这个高度,才能创造出一流的艺术。



美育之门   250X160cm   2019年




视觉艺术看起来是外在的,其实,“觉”很重要。“觉”是内在的看见,内心有美,才能画出美。有人画的东西很漂亮,但会让人感觉很苍白。

——杨飞云


ART POWER 100: 您怎么看未来智能时代的艺术价值?


杨飞云:现在社会物质这么丰盛,有的人根本不缺任何东西了,但是寄托在物质上带来的腐败、堕落、痛苦、忧虑、劳累等各种状况都出问题,所以物质完成物质的事儿,精神的部分要提到一个相当的程度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其实中国特别重视灵性,也是心性。中国的哲学里面,这一点挺伟大的,它是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一种解脱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未来肯定得倡导这个,人类也就剩这个空间了。


因为这个智能化未来,如果拧螺丝,你能拧得过一个机器吗?十个小时不停。人类体力部分被替代,记忆力都被替代。日本人在猪身上培养器官,在脑子里面植入芯片,肉体的部分好多都能被替代。而人类真正腾出手来,满足的就是心灵,是灵魂的部分,而不是这个肉体。


ART POWER 100:作为艺术家,您对未来有信心吗?


杨飞云:要有信心,但是信心在哪呢?人的价值在哪里,哪里就是真正的价值。


为什么艺术能够产生共鸣呢?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艺术细胞,都有艺术的审美能力,艺术品才能有共鸣。所以将来艺术是全民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欣赏艺术的权利,实际每个人都有从事艺术的能力,可能它的程度不同。这全民的事情并不是具备画画写字的特长,它应该是改变人的素养。


所以我说,审美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如果每个人对美感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任何追求,审美艺术品看了也很冷漠,那和机器甚至是禽兽没有分别了。有了审美以后,这个人才活到了文明层面。

 

《写生见性》展览现场  2019年




ART POWER 100: 那以后对艺术家的要求也会提高很多呢。


杨飞云:对艺术家的要求会更高。艺术是个精神性的活动。我说过,齐白石、黄宾虹选择研究艺术,好像给别人画画,实际上艺术改变了他们的生命。


ART POWER 100:现在您看到什么样的人物才会激发您绘画表达的欲望?


杨飞云:一个是天然的部分,即使这个人内心有什么样的痛苦或者有什么样的扭曲,但是他有一部分是天然的部分,表达的就是他天生、自然天然那部分。


还有一个就是他性格修养的部分。很难说哪一种,但是要有一个独特的感觉,而且正好沉浸在某种环境里面,环境不对也不行。


人最高的殿堂或者人最核心的枢纽是心,脑子都是受心支配的。中国最后的学问是心学。达芬奇也说过,艺术就是心灵的行动。呵呵。





相关阅读

艺途感言——杨飞云



出品人/ 马继东

主编/ 尹菱

——

采写/ 尹菱

责编/ 伊墨

编辑/ 阿爽、瑛子、周宸伊

实习编辑/ 增烨

——

特约撰稿人

谢媛 (上海驻地)

黄梅 (欧洲驻地)

——

监制/ 舒剑

首席运营/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2019年9月14日 17:55